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高职高专试行注册入学,目前许多省市已经开展了注册入学试点。但是由于普遍存在的高校招生生源紧缺问题,高职高专招生缺乏科学的注册入学标准,影响了高职高专注册入学试点的顺利进行。
伴随着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的大幅度提升,2011年出现了全国性的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现象,一些高职院校甚至面临办学的危机。福建省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展注册入学改革试点,顺应招生形势的发展变化,突破了原有招生体制、机制的局限。但是从当前注册入学出现的问题来看,高职高专注册入学亟需开拓新的途径,以保证招生的公平公正。
高职高专陷入生源困境
注册入学为缓解生源紧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从2011年福建省高职高专生源紧缺的情况看,大致有这么几种原因:一是2.2万名未被本科高校录取的考生尽管达到了高职高专的录取线,却没有填报任何高职高专院校的志愿,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高专生源紧缺;二是本科层次落选的考生,争相追求本科高校举办的高职,于是出现了这类高职录取的分数很高,有些甚至达到或超过本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三是在地域的选择上首选省城、特区,然后依次是沿海设区市,沿海设区市周边的城市,山区设区市,最后才是边远山区;从而反映出福州、厦门市区的民办高职院校生源也能相对充足,而位于闽北、闽东和德化、湄洲湾这类县里的几所公办的高职院校生源缺口很大,在三次填报志愿机会中,考生报考的热情都不高;四是在学校类型的选择上除了首选本科高校举办的高职外,依次是省属的公办高职高专,市属的公办高职高专,最后是民办的高职高专;五是与不少高分考生不填报志愿相对应,许多低分考生的上学热情较高,民办高职院校基本上都靠降分(降到线下50分)来招收考生;六是民办高职院校录取的生源分数已经很低了,与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本质特征明显相悖,由于考虑到完成招生计划的需要,2011年福建省高职高专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文科为325分、理科为220分,实际录取时民办高校降到文科275分、理科170分;这种录取分数显然已经失去选拔性的意义,在满分为750分的试卷中,仅客观题(即选择题和判断题)在固定选择模式(即统一选择某一项)时,它的得分概率也就差不多了。问题在于即使如此低的录取分数,很多民办高职高专都还完不成招生计划。据招生结束时的统计,全省高职高专仍有招生计划1万人未用完。
今年福建省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展“注册入学”的改革试点,无疑是普通高校招生的一大突破。它最大的“利”在于顺应招生形势的发展变化,突破了原有招生体制、机制的局限,开拓了一条全新的入学途径,这必将有助于高职高专院校摆脱日益严重的招生困境,从而构建一种新时期的高职高专招生模式。
但是,从试点情况来看,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层次多、区域分布广,考生客观上还存在着对学校类型和学校所处地域的不同选择,因此还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注册入学”标准。这个标准必须体现出“区分度”和“公信度”,才能公平地保障每个考生都享有依法受教育的权利,才能维护公平、公正的高校招生原则,才能让社会认同并接受,从而才能使这种招生能够有序进行。
让中职和高职衔接起来
衔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构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上述新情况、新特点分析,高职高专的招生显然不能再沿用老办法、老套路,迫切需要因势利导,大胆改革创新,进行一种必要的调整与变革。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其本质特征都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办学特点都要突出实践性和技能型,办学成果的最终评价都要着眼于学生对相关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办学层次的差异,一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一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两者之间应该很容易实现“统筹协调”与“有机衔接”,进而构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九年义务教育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行了“分流”,但这种“分流”客观上造成了继续升学机会的不对等。在普通高中的学生上大学越来越容易,而“分流”到中职学校的学生升学机会就大不一样,他们接受的是职业技术教育,要参加高考显然力不从心,面对依据普通高中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而设定的考大学的门槛,即使这个门槛再低,对于他们也还是高不可攀的。此外,虽然多年来也专门安排了一些招生计划用于“高职单招”,但是考试的方式仍然类似普通高考,也还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笔试的方式实施,而且侧重文化课和基础理论,无法测验考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所以中职考生的报考热情并不高,出现了考生数少于招生计划数的状况。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就等于把中职学生的升学路子阻断了,造成一旦选择了“中职”,升学之路基本上也就“终结”的严酷现实。
但是,从2011年福建省的普通高校招生来看,普通高中毕业生基本上都能考上大学,而中职学校毕业生能够升大学的只有1万人,只占当年毕业生的一小部分。可见,假如能够探索并确立一条中职学生对口升学高职的途径,使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衔接起来,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满足中职学生的升学愿望,也能在客观上为高职院校今后的招生拓展了一条稳定的生源输送途径,从而有利于摆脱当前出现的生源困境。
增加中职学生进高职院校机会
高职院校改革招生方式,畅通中职生追求高等教育的通道。
高职院校招生的创新性改革,可以先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逐步扩大中职学生“推荐免试”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福建省已从2010年开始试行中职学生“推荐免试”升入高职院校就读,规定: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三等奖以上者,或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一等奖者,免于参加文化考试、专业基础知识考试和专业技能面试,可直接免试录取我省招收高职单招的院校相关(获奖项目)专业。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二等奖者,报考“高职单招”院校的相关(获奖项目)专业,享受文化考试成绩加10分的照顾。文化考试成绩达到专业技能水平测试线,可免于参加专业技能水平测试,成绩按满分200分计入总分。③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三等奖者,报考“高职单招”院校的相关(获奖项目)专业,文化考试成绩达到专业技能水平测试线,可免于参加专业技能水平测试,成绩按满分200分计入总分。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改革实践。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深受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和支持。
二是改进“注册入学”的管理办法。可以考虑采取3项具体措施:①“注册入学”这种招生模式与普通高考脱钩,只对中职学校和中职学生实行,作为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有机衔接的一种办学机制,每年由教育行政部门研究确定一批实行“注册入学”的高职院校和专业,从招生的总计划中单列出这部分的招生计划使用,从而与普通高中学生的“高考升学”区别开来。②“注册入学”的入学条件也与“普通高考”脱钩,不再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的依据;也就是说,中职学校的毕业生选择“注册入学”,就不需要去参加“高考”。③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中、高职学校的办学实际,专门为中职学生“注册入学”升入高职院校设置一种具体的录取标准。由于高职院校客观上存在办学类型多、地域分布广、条件差异大等特点,造成了学生选择的差异较大,所以入学的标准不但要具体化,还要有合理的区分度和公信度,不然就无法操作。根据中职学校办学的实际,建议由3部分成绩构成:一是由中职学生现在已有的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技能考核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占1/3比例;二是由中职学校对其作出一种写实性的综合素质评价(类似于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占1/3比例;三是由省考试机构专门组织的技能型“测试”成绩(只需对现有的“高职单招”考试进行相应改造即可),也占1/3比例;这种“技能型测试”要改造的关键点是调整文化科目和突出专业技能知识测试,要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测试一些基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再不要向普通高考看齐,也来考那些“数学”、“英语”之类,以至于把广大的中职学生“吓住”、“吓跑”;而应适度把握,除了要考查今后高职学习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应该是考查专业基础和技能知识,要立足于让大部份的中职学生都能考得来,从而不怕考、会来考。
这种由3个部分构成的总成绩,应该既有公信度,也有合理的区分度,可以作为不同高职院校选择的依据。从而构建起中职学生在“注册入学”时一种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监督的新型机制。
(作者为黎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9日第7版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