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感悟: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拓展了课程思政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对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名称:《ERP原理与应用》
开设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负责人:余建国
课程简介:《ERP原理与应用》是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掌握ERP计划与管理理论及软件应用,在课程学习中建立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能运用所学知识积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敬业奉献精神、诚实守信习惯、友善互助品德、遵纪守法意识,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案例展示:
一、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设计
针对《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德育培养需求,课程团队教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专业培养特色和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有效挖掘、分析、提炼。从课程大纲、考核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多方位对德育元素进行了整体协同重构,代表性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构建如表1所示。
二、“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设计
课程团队老师基于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提出并实施了以网络信息化融合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知识点育人元素为切入点,以精品资源建设为核心,以移动教学平台为依托,基于“传统教学+移动教学+案例教学”多元化教学方法,以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培养为目标,将理论教学、在线学习、案例学习、作业管理、在线测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在线交流等课程教学全过程环节有机融合为一体,实现课程思政以单一理论课堂向“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以老师教授为主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依靠教师个体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为主向基于数据分析的学习偏好和个性化教学的三个重大转变。
三、“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基于《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以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为依托,从课堂、慕课、作业、讨论、案例、实践、考试、问卷、评价、笔记等多个环节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协同教学实践。课前,教师利用教学端线上发布教学计划与进度,发布学习通知,推送教学资源;学生利用移动端开展通知查看、线上预习和慕课学习活动。课中,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教室端线上投屏上课,开展线上考勤、问题抢答、随机选人、课程直播、线上讨论、主题投票、分组任务、学习评分、线上测试等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活跃度;学生利用移动端相应开展签到、抢答、测验、分组任务、讨论、投票、笔记、分享等活动,增强学习积极性。课后,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企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0余项,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促进了德育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四、总结
“互联网+课程思政”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思政课堂进行改造升级的有效尝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拓展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了传统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思政资源从独享走向共享、教学模式从线下走向线上、教学文化从独立走向协作、人才培养从共性化走向个性化,对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评价
16级工业工程专业梁浩文,从大一开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结识余老师,开始了我的创新创业之路,加入老师的IE项目组,开始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作为一名本科生,在IE项目组四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被推荐到南方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16级工业工程专业杨懿坤,《ERP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知识点和内容非常多,课程中一些国内外案例对比展示让我认识到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研发及管理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努力追赶;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的实践,我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更有信心面对将来的挑战。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