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感悟: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是对国家这些年材料发展的一个系统总结和高度评价,让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师生爱国共鸣油然而生。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
开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负责人:汪志刚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金属材料工程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专业必修课。通过介绍材料组成、结构、制备工艺流程与材料性能和用途的关系的知识及其运用,让学生掌握材材料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规律,培养学生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高使用材料、设计材料及改善材料的能力。课程讲解过程中穿插经典材料科学家的科研奋斗之路、大国工匠精神来感染学生,激发爱国之情,爱党之心。通过国家超级工程的引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兴趣,认清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案例展示:
一、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设计
结合《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特点,尝试在课程中融入:爱国情怀、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人文精神、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情怀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
二、“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设计
围绕国家70年的材料发展历程,在讲解课程核心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精心策划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工科学校资源平台和实践基地优势,设计“一课堂两基地”的教学模式,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一课堂”是以课堂为主体,“两基地”是指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的社会实践基地。从而形成课堂、学校、社会的无缝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到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的过程。
“一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充分讲透核心知识点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联网+”,例如观看各种图片、动画以及视频等素材,让思政教育进行得更为形象、生动,截取《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纪录片中关于高铁、大飞机等大型装备的材料学应用的视频片段融入课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两基地”是课程思政的强化剂,通过学生调研和走访校内各国家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平台,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热情,通过对校友墙的解读,让学生明白老一辈材料人的奉献精神和知识的传承。利用社会实践,对话校友,了解我国材料的发展现状和前进空间,培养学生实现材料“强国梦”的决心。
三、“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本课程总72学时,其中8学时实践,其中在31次课时中分别结合知识点内容引入了思政元素,通过以知识点、关键难点为牵引,适时融入思政元素,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不连贯。同时注重互动与交流,从知识点内外的关联上,逐步诱发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明白思政元素的核心意义。如下例:
在介绍合金的结构与相图章节中,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论应用不是很清晰,也很难学懂。此时引入我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国家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的生平介绍,他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目前歼击机的主要核心部件)。通过科技奖领奖视频的截取,播放老一辈科学家国外留学回国的艰难和决心,如何利用相图原理来设计材料、制备高温合金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查阅资料,同时提升了爱国的意识。
四、总结
对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对于线上慕课和开放课程的不同强化和重视,为思政课程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引入,提供了动力和实施条件。课程思政既要坚持传统的课堂学习,通过教师的声情并茂感染学生,又要结合现代化的互联网科技和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较多,专业理论较深,课程思政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形象的理解知识点,又能通过理论支撑来实现思政目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学生评价
16级成型专业敬凤婷,汪老师的课生动而活泼,关键知识点讲解透彻,在讲到国家材料发展和青年人的努力方向时,慷慨激昂,让我们对国家的材料发展充满了敬意和自豪。课上,老师材料准备丰富,引人入胜,课堂互动交流次数多。课下,老师会带我们参观各实验室,结合知识点讲解实验室的主要功能及对我国材料发展的贡献,激发我们将来投身材料事业的愿望。
17级成型专业刘佳斌,汪老师的课讲解很有趣,不枯燥,尤其在讲解纯理论时,时常融入某些科学家在研发材料时的有趣故事和艰难历程,让我们加深印象。同时,老师还准备了类似于《大国工匠》和《超级工程》的小视频,让我们对材料前沿发展有更多的认识,觉得祖国很伟大,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的专业视野。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