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父母要不断学习,提升格局和眼界,才能与孩子一起接受“高考”的考验,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成为与孩子“亦师亦友”的理想家长角色!
又一年高考落下帷幕,今年的高考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而显得格外特殊。但每年轰轰烈烈的热闹景象背后,总有一些令人惋惜的悲剧。尤其是高考刚结束时,还有高考成绩公布后,媒体上几乎年年都有考生自杀的报道,而且往往被报道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长期从事青少年精神心理临床诊疗工作,所接诊的孩子里就有很多是高考生,甚至是曾经一心求死的高考生。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经过我们系统化的临床干预,尤其是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TPTIH)后,不但缓解、甚至完全消除了他们的自杀念头,挽救了他们的生命,还很好地帮助他们解决了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和家庭问题。我们也在这个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但对比起每年因高考而引发精神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的数量而言,我们能干预的人数实在是太少了,杯水车薪。目前国内外优质的精神心理服务资源稀缺,对于青少年能够实现高效化干预就更为稀缺,这时候,父母和老师的防范、识别、干预的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
以下结合我们的临床实践经验,尤其是基于深度催眠下临床心理干预的发现,我们对高考前后部分考生的心理变化、自杀原因、行为迹象等方面做一些简单总结,希望能对父母、老师或是考生自己都有一些启发,减少悲剧的发生。
1
令人难以喘息的竞争
为什么几乎每年都有高考生自杀事件?大众的第一反应是:高考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太大了!这确实是非常明显的、直接的原因。别说孩子们了,我是精神心理领域的专家,可我在参加高考后的很多年里,甚至都当上精神科医生了,也一直能感受到高考对我的压力。
我在高中是学霸,经常考年级第一,当时很多同学并不理解我的焦虑和压力:“你成绩那么好?有什么好担心的?”但作为农村的娃子,身负家族的期望,其实那时我真是卯足了一股劲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我把高考看作是唯一的出路,虽然成绩好,但还是压力山大。
1993年,我参加了高考,当时我的发挥并不是特别好,擅长的数学没考好,英语考得也一般,倒是平时不出彩的语文却考得不错。但总体来说算是平稳渡过,最后考上了同济医科大学(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然而,从那一年开始,我晚上经常反复做一个梦,梦见我高考失利了,只好复读,可是我明明是在县里读高中的,梦里却回到了镇里复读。梦里的我非常不解,又依稀记得自己上过大学,怎么还要参加高考和复读呢?
总之在那个反复出现的梦里,我感到非常压抑、痛苦,醒来后情绪也不好,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创伤的呈现。这个梦困扰了我13年,也就是直到2006年,我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都2年了,这个梦才慢慢消失了,这个创伤慢慢自我疗愈了。我猜测,可能是那时我遇到了我的爱人Lucy,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心更加充实和自信了。
我那时高考的压力已经那么大了,但现在的孩子面对的高考压力更大。
我高考时,山东省的大学录取率大概是30%,上大学真的很难。而去年,全国的高等院校录取率是79.53%。对比之下录取率翻了1倍多,高考生的压力应是减轻了。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