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
很多“聪明”同学奉行“会了就行”的策略,知识听明白了就过,题做完了就过,不归纳不总结,但这有“狗熊掰苞米”的风险,一旦遗忘难以找回。把知识体系化,则便于全面覆盖知识点和自查知识掌握情况。我经常在车上或散步时默背出史地政某一单元的知识框架,再填充具体内容,忘记的部分回去之后翻书再看,借此来巩固知识。另外,目前试题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数学的一题多思路、文综的大切口题(一道题串全书)越来越多。体系化把零散的知识聚合在一起,便于我们思考全面、融会贯通,这样,在考场上才能灵活运用。
知识体系的形式,我最推荐提纲。因其清楚简洁,也利于日常背诵和考场回忆。整理时不必把所有具体内容都写上,那些教材和参考书上都找的到的,搬运来非常浪费时间。我们可以只写其标题、角度和提示数字。比如“水循环”部分的知识,我只写上“类型(3)、环节(5)、成因(2)、意义(3)、人类活动影响(4)”这几个词,不写具体内容。我回看提纲时看到“类型(3)”便自己背出三个水循环的类型。如果有记不住的部分,就回看教材和参考书。多重复几次,这一部分的知识也就融会贯通了。
教材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从哪里来?不是参考书,不是笔记,是我们从教材里获得的。教材是按照知识逻辑有序编写的。文综背的多,背书不能太零散,这里一点,那里一点,考试时想得起来就写上,想不起来就认头丢分。我们根据课本的逻辑背诵,一来便于理解,摆脱死记硬背;二来用教材原话答题,可以提高准确性;三来无死角扫清知识盲区,便于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事实上,我文综的知识体系一直是根据课本的逻辑进行建构的。
其他科也离不开教材。数学常有例题改编题,语文的文学文化常识、字音字形、文言文知识、阅读鉴赏、综合探究、名著导读等,也都隐含在教材中。很多课文的内容,还可以用作作文素材。总之,教材是根本。
高考题
众多练习题中,老高考题是与我们将在高考考场上遇到的那套试题最接近的了。我认为最好在每个阶段(高一,高二,高三一轮、二轮、三轮、自由复习)都做(至少是看)一遍再研究一遍。研究的侧重点有两方面。
一是统计知识和题型的分布,归纳试题特点,寻找常用解题思路方法,制定相应的练习策略。比如数学天津卷选择和填空的最后一题常在分段函数、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向量中出题。分段函数常可用数形结合解决,画图是第一位。三角题整体法最快。向量可化特殊图形为一般图形。选择题可以小题小做,代入选项或者特殊值做排除。由此,我们就可以确定日常练习的重点该放在哪里了。
二是研读答案,总结高考题中的答题格式和答题语言。比如数学大题的规范步骤,语文主观题和政治大题的答题模板。答题语言比如地理试题中的“缩短时空距离”“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历史的“家国同构”“近代化”等。答题过程中尽量用标准的格式和规范的语言,方能保证与标答的切合度,提高得分的可能性。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