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 审好题立好意
今年福建省质检语文试卷中的作文命题有一个较为显著的变化:这就是改变了近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题文体不设限制的规定,明确要求学生写议论文和记叙文。
作为高三学子,如何针对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这个变化做好最后的考前训练,写就考场优分作文?
邱国华 厦门市禾山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是第一关。如何过这一关,至关重要,要闯过这一关,要发散你的思维,通过思考与分析,理解题意,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
审题与立意的关系如何?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审题不清 满盘皆输
“题”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意”立得怎么样。厦门一中陈岩立老师曾明确指出,当前学生写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境界不够开阔,这 “境界不够开阔”实际上就是立意的问题。从审题这个角度看,影响“境界不够开阔”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会错对象
如以“中国味”为题,有的同学将其理解为 “传统文化”,开篇就以“传统文化最能体现中国味”领起,然后顺着传统文化一路写下去,这样,全文重点突出的是 “传统文化”,而不是“中国味”,这就没有准确把握写作的对象,在行文中主要表现为话题前后不一致,也就是未扣住作文题目,从而导致偏题,甚至跑题。
今年4月9日的省质检,作文是以 《有益与无益》为题,有个同学在中间部分并没有突出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无益的,有益与无益是什么关系,只是在文章的最后一段,点了一下,有“穿鞋戴帽”之嫌,这样想得个高分就比较难。
问题二:会错题意
以“合作”为话题,“合作”不是“分工”,“合作”不是“竞争”,“合作”是互相配合或共同完成某事,有的同学误以为 “分工合作”,“分工”就是“合作”,全文仅仅点了一下 “合作”,很大的篇幅在谈“分工”,这就是典型的会错题意的例子,其结果当然是偏了题意。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