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 锦上添花
有时一句话、一段话可以包含两个或更多含义,因此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从材料中引出的观点,多方立意,然后对比选择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好的立意,可以让作文锦上添花。如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面对这样一则材料,可以试着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像,让思维发散开来,多角度进行立意。
1.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本倾向、主要观点,不易偏题、走题。
2.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3.“亏本生意做不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等观点。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恰当的推理、引申。
4.动机与效益。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多角度立意,给自己留下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基础。
另外,我们一起来看看2009年高考优秀作文 《这也是一种问题》的审题立意的过程:1.借“奶粉事件”说事;2.揭示了“没有问题所造成的问题,比曾经存在过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来得严重”;3.把“国家免检”与“没有问题”结合起来;4.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虚伪的完美令我们胆寒,有瑕疵的东西我们反而能接受”。
如果不能审清题意,不能准确地把握题旨,也就很难写出这样的好作文。
同样写“高峰”,有的考生写 “勇攀高峰”“登高望远”,有的考生写“高处不胜寒”,但真正理解“会当凌绝顶”“高处不胜寒”“山登绝顶我为峰”三诗句并且深入去写的考生,为数不多。
今年省质检的作文题,先提供了一小段文字,然后明确命题,跟近年高考的新材料作文命题有些相似。在审题立意上,有一个学生只是在一般的材料上兜圈子,他从——— 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有益,自己认为无益;家长认为孩子在庭院中玩耍无益,自己觉得有益——— 这两个方面兜圈子,未能就“有益”与“无益”作更深入的阐述,原因何在?学生没能把材料和题目理解清楚,没能就“有益与无益”发散开去思考,只是狭隘地、简单地去理解题意。
事实上,我们可能这样想问题,养猪户用“瘦肉精”对谁有益对谁无益,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对谁有益对谁无益,在馒头上染色对谁有益对谁无益……进而深入下去,追问:其本质是什么?如果是今天还在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联想到温总理在痛斥染色馒头时提到“道德”严重滑坡等等。这样发散开去,作文可以写得更深入,对文章整体质量来说不就锦上添花了吗?
总而言之,考场作文,审好题,立好意至关重要,“题好一半文”,审好题,立好意,也成就了一半考场作文。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