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60年坚韧不拔一路走来,走过风,走过雨,走过春夏与秋冬。60年筚路蓝缕,60年春华秋实。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60年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青海大学而言,则是其历经艰难谋发展、砥砺奋进铸辉煌的60年。60年的奋斗与变迁,学校从一个“土围子”发展成校园面积达3000余亩,建筑面积达65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24亿元,图书馆藏书达167万册,拥有16个院、26个系(部)和14个专业研究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大学科技园,拥有一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在校生由初期的244人发展到现在的27000余人,教职工由初期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4600余人,专业由初期的2个发展到现在的69个,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研究生和继续教育体系,成为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清华大学等五所知名高校对口支援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教育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的高校,在三江源生态、高原农牧业、盐湖化工、高原医学、藏医藏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对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
60年来,青大人用勤劳与汗水、智慧和担当,谱写出一首首振奋人心的艰苦创业奋斗之歌,铸就了60年辉煌成就。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总结青海大学发展成就时讲:“青海大学是‘211’学校中成长型最好的学校”“实现了三级跳。一是几个学校组合到一起,规模上跳了一级。二是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硬是在麻袋上绣了一朵花,在国家支持下,进入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在学科建设方面,立足青海的实际,充分发挥青海优势,培育特色学科,使青海大学在‘211’格局中特色开始显现,完成了优势再造,实现了二级跳。三是以清华大学为主的团队式对口帮扶,四任校长、四所学校与青海大学一道,探索了发挥制度优势,建设现代大学的新模式,这个模式效果显著,青海大学进入了‘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实现了三级跳。而这个三级跳,恰恰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历史记录,是一座丰碑。回过头想一想,三级跳走过的这段路极其艰难,脱胎换骨,这些做法和经验具有全国意义。”
筚路蓝缕艰苦创业
寻觅峥嵘岁月,追寻历史记忆。整整六十载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不动摇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守的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的是“志比昆仑,学竞江河”的校训精神。
青海,这片神奇广袤的大地,江河之源、万山之宗。解放前军阀统治,当时全省人口不足150万,当时的小学寥寥无几,中学屈指可数,高等教育是空白,民众中98﹪以上是文盲。
1949年9月5日,西宁获得解放,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青海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面对落后现实,青海立志和祖国同行。青海的教育在艰难奋起。巍巍昆仑山下,涛涛河湟水畔,青海大学迎着一抹穿越云层的霞光,带着重托、希望和渴盼,挺立在了这个急需文化和人才的高原大地上。
1958年,迎着青海解放后的曙光,青海工学院、农牧学院、医学院和财经学院相继成立,其中青海工学院应当是青海大学的前身,当时设置机械、冶金两个系,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和钢铁冶炼两个专业;1959年又增设电力与化工两个专业,招生人数仅为244人。其后,1960年,在青海工学院基础上,将农牧学院、医学院和财经学院合并成立了青海大学。之后,数次易名又数次复名,屡经变迁,几复分和,从1958年至1987年的29年间,分分合合达九次之多,加之文化大革命中的冲击,学校步履蹒跚,1969年10月青海大学再度撤销。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青海大学的先辈们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从容面对,分合之间,认真衔接,纷乱时刻,忍辱负重,关键时期,拨乱反正。马万里、韩明、任琛、乔迁、石林、尕布龙等老一辈青大领导者勇挑重担,披荆斩棘,校园钟声依然悠扬。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校园内外春意盎然,充满生机。1988年,经省政府同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在青海工农学院的基础上,新的青海大学再度宣告成立。当时,理工类的高校在青海尚属空白,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头绪繁多,举步维艰。青海大学的先贤志士们以尽快培养河湟大地急需人才为使命,将满腔热血浇灌在青海大学这颗高原明珠上。
抚今追昔,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青大人,他们信念坚定、乐于吃苦、敢于奉献,才使得青大薪火相传,发展壮大,老一辈青大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写在历史的天空,铭刻在高原大地。今天,我们在为学校的发展成就感到鼓舞和振奋的同时,也要牢记,创业艰辛,功在前贤。同时,对老一辈青大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表达无限的敬意。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时刻铭记,永远学习,永恒珍惜,永久珍藏!
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青大人”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青大人的优良传统,牢记“志比昆仑、学竞江河”校训,胸怀大志,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执着的事业追求,抢抓机遇,华丽蜕变,昂首迈进21世纪,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接力前行!
抢抓机遇华丽蜕变
花开花谢,卷轴舒缓。跨入新世纪,铺开这一段发展画卷,定格在学校发展的重要节点,回味一个个精彩瞬间。沐浴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带来的馥郁馨香,享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口支援的浓浓亲情,昂首挺进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工程”高校建设行列,揭开了青海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1998年至2012年,学校抢抓机遇、华丽蜕变。
随着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从此,青海大学步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本世纪之初,党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使青海和整个中国西部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2001年6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确定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随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相继加入对口支援青海大学行列,形成如今由清华大学为主的5所知名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发展的格局。经过17年的努力,青海大学闯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的新模式,谱写了一曲东部高校支援西部高校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在对口支援高校的倾情帮扶下,青海大学抢抓机遇,美丽蜕变,历史的空白开始从这里填补: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现农科类硕士点零的突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跻身“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实现所有本科专业和在全国一本招生两个全覆盖;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突破;实现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工、农、医、管四大学科门类全面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作物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顺利通过“211工程”三期建设国家验收,取得了6项标志性成果;进入国家“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工程”高校行列。这一切,靠的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靠的是对口支援高校全方位的倾情帮扶,靠的是青大人感恩奋进、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温这一段历史,我们只有感恩。感恩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感恩党和国家对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视和关心,感恩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感恩对口支援高校长期以来的倾情帮扶。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