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感恩奋进,方得始终。
我们不能忘记,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先后17次莅临青海大学指导工作,他曾明确指出:“要将对口支援作为党和国家交给清华的政治任务长期坚持下去,要无私地、全方位地、实实在在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原党委书记胡和平也多次莅临学校指导工作,他说:“各支援高校将一如既往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对口支援工作,努力协助青海大学实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科学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现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从任副校长开始就多次到青海大学,特别是就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后每年至少2次到青海大学研究指导对口支援工作,她说:“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一直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领导也多次亲临学校指导工作。
我们不能忘记,清华大学先后选派李建宝、陈强、梁曦东、王光谦四位知名学者出任青海大学校长,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有力推动了青海大学的建设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的楷模。
我们不能忘记,清华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提高青海大学自身的“造血”功能。工作内容从最初的课程建设到提高教师的学历和能力,再到院系建设、学科专业建设,逐步扩大到联合搭建了科研平台,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机制,不断增强青海大学自身“造血”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对口支援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把对口支援工作推向深入。
我们不能忘记,清华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与青海大学共同研究制定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社会能力、教师学历能力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四个行动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不能忘记,五所支援高校先后精心挑选17名专家教授出任院系负责人,帮助指导相关学科建设。先后选派10批专家教授团具体指导课程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支援高校领导和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敬业奉献的精神为青海大学师生树立了典范。
我们更不能忘记,为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清华大学岑章志、白永毅、宋烈侠、刘晓遇、姚健等老领导、老教授、老专家、老同志……
我们更不会忘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青海大学的建设发展,省委书记、省长每年会见支援高校领导,共商对口支援工作,主管教育工作的省委领导和省政府领导每年都全程参加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会议,解决青海大学发展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情况报告》上批示:“清华援建青海大学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拓展,助西部高校跨越发展,其经验可予推广和宣传,推动高校为西部大开发做贡献。”
在17年的对口支援中,形成了“一片丹心、真情帮扶、感恩奋进、自强不息”的对口支援工作精神,青海大学将秉承对口支援工作精神,踏上新征程,迈出新步伐,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发展,在感恩奋进中创造新辉煌。
转型升级再创辉煌
2013年至2018年这5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生历史性变革的5年,对青海大学来说,也是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升级的5年,更是高质量发展的5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对口支援高校的倾情帮扶下,青海大学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新飞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辉煌,书写了一篇又一篇新华章。这一阶段,学校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青海省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青海大学成为“部省合建”高校。省委、省政府以两厅办文印发了《青海大学“十三五”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综合实力总体方案》《青海大学人才高地建设实施方案》。
这5年,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走上了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五年来,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召开了中国共产党青海大学第三次党代会,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为学校在新时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引进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青2人、外专千人计划1人,共培养本土化人才43名,实现了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和本土化人才培养的历史性突破。与五年前相比,博士人数从94人增加到364人,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由47%提高到现在的88%,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比从3%增加到17%。与中国人民大学等40所高校同时入选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本科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从2013年的69%上升到2017年的92.12%,就业率从86.58%提升到91.79%,始终保持稳步上升态势;研究生规模5年内增长了55.38%,积极开展MOOC及雨课堂等教学改革,学校与清华大学等64所学校同时入选教育部“混合式教学试点首批单位”,新增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年来,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学生获国际数学建模比赛13个国际奖项、8个全国奖项和27个赛区奖项,获全国“挑战杯”奖项16项,1名学生获得宝钢特等奖,成为全国当年25名获此殊荣的大学生之一。2016年,学生获得“小平科创团队”,获全国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校学生创办的公司在“新四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学校与清华大学等99所高校同批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2017年,在ASC世界大学生计算机超竞赛中以26名的成绩,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同获二等奖;2018年,又实现新突破,进入全球前20强,摘获全球一等奖;在第二届全国高校云计算应用创新大赛中3支队伍进入全国20强。2018年,学校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60年来,培养了近20万名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高原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仅我国最大的钾肥工业生产基地——青海盐湖集团就有1400余名青海大学毕业生;全省水电行业、农牧行业、地矿测绘行业分别有70%、70%、50%以上的技术骨干来自青海大学。
在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科研经费从2012年的6234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2.11亿元,科研项目增长了29.36%,SCI等收录论文总数从2012年的85篇增加到2017年的179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青海省科技进步重大贡献奖、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大奖项30余项;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2014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16年,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历史性突破,“三江源生态演变与环境保护”团队入选2013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西北市场上约90%的碗豆品种、65%的马铃薯品种、100%杂交春油菜品种、90%的大粒蚕豆品种皆由青海大学选育而成,被当地农民誉为“脱贫洋芋”、“来钱大豆”和“致富油菜”,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十大平台中的九大平台皆由青海大学专家教授领衔。此外,在生态环境保护、高原医学、藏医藏药、医疗服务、包虫病防治和研究、脱贫攻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不断深化合作领域。2015年,时任新西兰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比尔·英格利希率领新西兰政府代表团访问学校,2016年韩国驻华大使金章洙、以色列驻华大使马腾维勒奈来校访问并作演讲;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校长范芝芬教授来校交流访问并签署两校校际合作备忘录。2017年,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苏更·拉哈尔佐及中国-东盟秘书长杨秀萍来校访问并作演讲。尤其是清华大学、青海大学、奥克兰大学“三兄弟”大学合作成效显著。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3月访问新西兰演讲时,特别提到了“三兄弟”合作关系,认为,“两国独具特色开创了由一所中国东部地区大学、一所西部地区大学和一所新西兰大学组成的三兄弟合作伙伴关系,是中西人文交流的一大亮点。”
进入“十三五”,学校因势利导,强化顶层设计,精心规划安排,2015年和2017年,省委、省政府以两厅办文分别印发了《青海大学“十三五”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综合实力总体方案》《青海大学人才高地建设实施方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三步走”总体目标:到2018年,基本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增强内涵发展的保障能力;到2020年,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学排名显著提前,在服务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显著作用;到2025年,学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立足青海、面向全国、着眼全球,建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现代大学。党代会还确定了“把握一个方向,明确两个定位,发挥三个优势,实施六大战略”总体发展思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学校学科发展定位,发挥“省部共建”的优势、发挥特色鲜明的优势、发挥对口支援的优势,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质量兴校战略、特色发展战略、服务地方战略、深化改革战略和开放办学战略。“十三五”期间,重点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列出了9个方面34项改革。
“唯有改革、唯有创新、唯有发展,唯有用发展的红利才能破解发展的难题。”学校党代会报告中如是说。
“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进步。”教师如是说。
“青海大学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外部环境很好,关键看自身努力,需要以战略眼光和魄力去推进。”省委书记如是说。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进。青海大学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立足青海办大学,牢记“姓青名海”,肩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全力推进“一优两高”,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重染内涵和特色两大底色,秉承优良传统,大力发扬青大精神,恪守使命,精心育人,奋力打造人才高地建设示范区。我们相信,青海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综合实力将迈出大步伐,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将实现大跨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将实现大突破,现代大学建设进程将实现大提速,校园文化建设将实现大繁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将实现大提升。不辜负全省各族人民的期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征程中,将迈着铿锵的步伐,一路奋进,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和辉煌。
(文章转载自:青海日报)
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福建高考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注:通过加密传输不会对外展示联系方式
官方企业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志愿填报小程序